top of page

1898.最後的菲律賓人(上)



在Netflix,看了這套西班牙以歷史事件「巴萊爾圍城」改篇的電影,近期西班牙戲集「紙房子」十受歡迎,不少人留意到當地的製作,這是我在Netflix上看過最好的作品之一,製作十分認真,對白也絲絲入扣,話中有話,讓你不能不留神。


影評就留給電影方面專家,今天想為大家討論一下個故事背景,菲律賓、西班牙、美國的關係,讓大家容易對電影代入,甚至了解菲律賓民族主義和獨立運動。


「最後的菲律賓人」這電影戲名很有趣,我猜想一下,是反抗組織的「卡蒂普南」對菲律賓的唯一佔有(曾經短暫勉強自稱獨立」在西班牙和美國殖民時間之間),抑或是在菲律賓最後的西班牙人,在當地400年後文化互相融合而成或產生的「菲律賓人」。


首先,介紹一下菲律賓在西班牙殖民地重要性,15-16世紀大家都知道西班在哥倫布發現美洲、國王菲力普二世(Felipe II),統治稱霸歐洲,是西班牙帝國最鼎盛的時間,菲律賓這名字是取自這西班牙國王,這時候也正是「大航海時代」,除了西班牙外,葡萄牙在海上活動也十分活躍,為免沖突,兩者曾簽署條約:西班牙集中和美洲,葡萄牙集中在亞洲,即東印度,當然也有例外。


菲律賓就是例外,是西班牙在亞洲唯一殖民地,菲律賓對比其他東南亞國家,土地面積不大,島嶼多,但如果西班牙需要到亞洲進行海外貿易,補給站、經濟物品還是必須的,所以當拿破崙征服西班牙,美洲以阿根庭為首國家獨立後,西班牙主要死守的殖民地就是北美古巴、波多黎各和菲律賓。


其次,解說一下獨立軍卡蒂普南(Katipunan),電影給他們寫的不野蠻,是美化了嗎?其實不一定,菲律賓的民族活動是由菁英份子發起,包括宗教人士、學者、中產,當下至無產階級。這原因有點諷刺,西班牙殖民時候限制了出版,都是西班牙語(電影暗示能說西班牙語是高教育),而且相對高壓統治, 禁止結社等,國父「黎剎」認識孫中山,但沒有像孫中山帶領民眾,他寫了兩本關於菲律賓人需要反抗殖民統治就給判獄,最後在35歲被處死,領導卡蒂普南的波尼法修(Bonifacio)是受黎剎的書藉影響而組織武裝反抗。


故事開始就是西班牙派了50名士兵去菲律賓小鎮巴萊爾鎮壓反抗軍,反被圍困到教堂,他們對國家、宗教、菲律賓很多方便重新思考。



這電影,周旋在西班牙帝國的最後堅持、菲律賓自由和民族主義,加上從西班牙角度思考十分有趣。


下一節會多講電影訊息和美國從西班牙收購菲律賓。

bottom of page